点击进入

考准察实干部的“软伤”

2023年10月23日 15:30:57 | 来源:咸阳视听网
|

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选什么样的人,政治标准是硬杠杠,如果政治不合格,能耐再大也不能用。党的十八大以来,各级组织部门严格落实新时代好干部标准,严把选人用人关口,对那些在政治上、廉洁上存在“硬伤”的干部,坚决挡在门外,树立了鲜明用人导向。

“硬伤”不能容忍,“软伤”也不可忽视。从医学角度来看,所谓“硬伤”,是指看得见、摸得着的伤,最大的特征就是“症状明显”“易诊断、好下药”;而“软伤”则指那些看不见、摸不着的伤,难以发现、难以诊断、难以治疗。从干部评价角度来看,干部存在的“硬伤”,是指对照干部选拔任用标准,明显有不达标、不符合的缺陷和不足;干部存在的“软伤”,则指虽然没有表现出影响任职的具体情形,但也有这样那样的不良反映,使用起来不能完全放心。

治病难,难在断病;识人难,难在察人。识人察人,“硬伤”易识,“软伤”难辨。选准用好干部,既要排除“硬伤”,又要断准“软伤”,真正把忠诚干净担当的好干部选出来、用起来。“软伤”具有很强的隐蔽性,发现起来往往比较困难,但也不是不能发现。尽管没有明显“伤口”,但必然有相关“症状”,或隐藏在日常小事小节、言谈举止之间,或表现在关键时刻、困难挑战面前,或流传在乡间俚语、群众口碑之中。了解掌握干部的“软伤”,关键要真正沉下身子,深入到基层一线,深入到群众身边,近距离接触干部,既注重从大事中看人,又注重从小节中察人;既注重从工作圈考察干部的表现,又注重从生活圈、朋友圈了解干部的处事为人和品行修养。

在选人用人过程中,对待干部身上存在的“软伤”,既不能简单地搞“凡伤必弃”“一票否决”,也不能不管不问。要善于辩证地看,有针对性地分析研判。一方面,要清醒地认识到,“软伤”毕竟还是“伤”,对“带伤”干部的使用,要反复研判,慎之又慎。比如,对那些个性较强、涵养较低、不善于团结共事的干部,就不宜使用到“一把手”的岗位;对那些性子偏软、肩膀偏弱的干部,就不宜使用到需要扛硬活、打硬仗的岗位。另一方面,“软伤”有轻重之分,需要实事求是,客观分析,区别对待。对那些“症状”严重的,要严格把关,坚决防止带病提拔、带病上岗;对那些“症状”轻微的,要及时提醒,并主动帮助干部对症下药、切实加以改进,该使用的还要大胆使用,不断激发干部担当作为、干事创业的积极性。

(来源:中国组织人事报)

(责任编辑:张优美  审核签发:韩芳)

热点新闻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