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旺、乡村兴。近年来,旬邑县坚持把发展特色产业作为引领群众增收致富的着力点,深挖本地资源优势,积极鼓励引导群众探索产业发展新路径,打造了一批特色产业,助力乡村振兴。
蜜瓜铺就“甜蜜”路
近日,记者走进湫坡头村的蜜瓜采摘园,一排排大棚错落有致,阳光正透过棚膜洒在一片片翠绿的瓜叶上,一个个圆润饱满、纹路清晰的金香玉蜜瓜悬挂于瓜藤枝蔓间,这片金香玉蜜瓜种植园是返乡创业小伙何文强带头建起的。谈及种植初衷,何文强说:“我就是想干出一番事业,为家乡建设作一点贡献。”
一次偶然机会,何文强在网上发现海南金香玉蜜瓜,试吃后被其良好的口感吸引。何文强说,经过考察和实地调研后,他便决定将这一产业引入旬邑。
金香玉蜜瓜种植管理方便、经济效益高,但是“海南瓜”能不能适应旬邑的生长环境,是何文强一开始最担忧的事情。“旬邑海拔高、昼夜温差大,没想到很适合金香玉蜜瓜生长。”何文强看着金香玉蜜瓜一天天成熟,脸上的笑容也逐渐露出来了。这次种植成功,让他吃了颗“定心丸”。
现在,金香玉蜜瓜到了采摘的季节,何文强的金香玉蜜瓜大受欢迎,供不应求,每天前来采摘的人络绎不绝,甚至很多外地的果商都来订货。“今年蜜瓜棚每棚产量达3000斤,按照市场价5元一斤来算,每棚净收入约4000元。”何文强告诉记者,除了成本,15个大棚年预计收入可达10万元。
这仅仅是何文强的收入,靠着金香玉蜜瓜采摘园,附近村民也增收不少。“我们不仅通过土地流转获得一部分收入,还能到基地务工,每天收入50元。”湫坡头村村民李金说,短短几个月他便能增收1万余元。
眼看香蜜瓜发展前景好,不少村民表示希望加入种植队伍。对此,何文强表示,下一步将建立合作社,通过“合作社+农户”的方式发展特色种植,带动全村人走上致富路。
带领群众发“药财”
“我一天能摘200多斤菊花,挣80多元,守着家门口就有活干、有钱赚!”日前,在旬邑县湫坡头镇埝桥子村菊花种植基地,正在采摘菊花的村民刘爱芹兴奋地说。
“这满山头的菊花都没有打过农药,带回去可直接泡一杯清香的菊花茶。”埝桥子村党支部书记乔凤娥向记者介绍,随着大量年轻人外出务工,产量低的山坡地面临着丢荒。2023年,村里积极盘活土地资源,采取“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大规模种植杭白菊,带领村民走上了绿色生态发展之路,目前200亩杭白菊已经进入收获期。
据了解,杭白菊春末种植,秋季采收,既是一种中药材也是一种茶品,有疏散风热、清热解毒的功效。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杭白菊日益受人们喜爱,经济效益也越来越高。杭白菊当年栽种当年产出,生长周期短、经济效益好,且晒干后保鲜期长,方便运输,有效拓宽了群众的致富增收路。
埝桥子村党支部书记乔凤娥说,“去年共栽了200余亩,亩产量在800公斤至1200公斤。种植菊花以来干部信心更强了,同时带动了本村20多人务工,从栽植、除草、施肥到现在的采摘全靠当地劳动力。能看到群众很高兴,在家门口务工有种幸福感。”
为延伸生产链,增加附加值,埝桥子村在湫坡头镇党委、政府以及相关上级项目资金的支持下,建设了烘干厂,购置了烘干设备。经过将近3年的大胆探索和发展,全村已经形成了党员群众发展第一产业种植业,打造中药材种植基地,实现群众增收致富,党支部发展第二产业加工业,村集体实现增收的模式。目前,全村种植基地带动了100多名村民家门口就业,每年获取务工收入6万余元,切实提高了群众家庭收入。烘干厂通过加工种植基地中药材,村集体盈利在5万元以上。
近年来,旬邑县积极倡导产业优化、生态优先,坚持把做亮特色产业作为推进产业振兴的重要抓手,因地制宜引导各村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助推“一村一品”产业竞相发展,带动农民持续增收,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
养殖鸵鸟“驮”起致富新产业
炯炯有神的大眼睛,细长灵活的脖子,粗壮有力的大长腿,如今,在旬邑县湫坡头镇北崖头村曾经熟悉的田野间,多了一群昂首阔步、体型庞大的“新朋友”——鸵鸟。近年来,旬邑县打破传统农业发展桎梏,大胆尝试鸵鸟养殖,走出了一条特色鲜明的产业富民之路。
走进北崖头村的鸵鸟养殖基地,一只只体形健壮、毛色光亮的鸵鸟正迈着“大长腿”在围栏内悠闲地踱步、觅食、嬉戏,时不时地伸长脖子四处张望,憨态可掬的样子令人忍俊不禁。养殖基地负责人陈永辉看到自己精心饲养的鸵鸟欢快地奔跑,心中充满了成就感。
一只原产于非洲的沙漠巨鸟,是如何落户旬邑的呢?“这些‘大块头’可是‘金疙瘩’!”陈永辉告诉记者,与传统畜牧业相比,鸵鸟养殖优势明显:鸵鸟寿命长、适应性好、抗病能力强,具有长期的经济效益。陈永辉轻抚着鸵鸟油光水滑的羽毛细算经济账:一只成年鸵鸟能卖到上万元,鸵鸟蛋、鸵鸟苗、鸵鸟油等都可售卖,连脱落的羽毛都成为高端装饰材料。更难得的是其养殖优势——非洲鸵鸟耐粗饲,玉米秸秆等农副产品均可作为饲料,抗病力强且适应旬邑气候,养殖成活率高达95%。
幼鸵鸟养殖需把握三个关键技术。首先是保温管理,幼鸟必须在室内温度相对恒定的条件下进行喂养,温度不能低于20℃,饲料管理也要精细化,要防止鸵鸟误食铁钉、铁丝等异物,还要做好疾病预防,要及时给幼鸵鸟打疫苗。一般情况下,幼鸵鸟喂养10个月到14个月后就能宰杀约60斤肉,一只收入4000元左右。母鸵鸟喂养两年半后开始产蛋,每只年产蛋量约50枚。
据了解,目前养殖基地共有40只鸵鸟,预计明年春天,鸵鸟将进入产蛋期,鸵鸟蛋营养价值极高,富含人体所需的多种氨基酸,深受消费者青睐。
近年来,旬邑县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补短板,持续加大对特色养殖产业的扶持力度,把产业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关键抓手,引导特色养殖产业步入高质量发展“快车道”,加强专业化、现代化、规模化养殖建设,拓宽群众增收途径,擘画乡村振兴的美好蓝图。
(来源:咸阳新闻网、古豳旬邑、旬邑发布)
(责编:李佳欣 审核:妙侠 签发:吕骥)
vid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