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咸阳》讯:旬邑县将人工智能教育作为教育振兴的突破口,以“穷县办智教”的坚定决心,成功创建为咸阳市智慧教育示范县,31所中小学完成省级数字校园评估验收,全县数字校园占比70%以上。2024年争取社会资金961万元,建成16个人工智能教育实验室,让2.3万名山区孩子得以提前接触未来教育,在革命老区教育现代化的征程上奋力前行。
多方引“活水”,破解资金瓶颈
旬邑县教育局成立人工智能教育专班,构建“四维筹资”机制,即向上争取国家专项、横向对接公益组织、向下动员爱心企业、向内整合教育经费。这一机制成效显著,先后获得中国银行、韬奋基金会、上海证券交易所项目支持。近年来也得到中国银行定点帮扶队的大力扶持,仅2024年,就落实了中国银行定点帮扶260万元资金,建成信息科技创新教室2个。同年,上海证券交易所捐赠的SSE科创教室价值100万元,包含教学互动屏幕、笔记本电脑、思想课程教材等,为学生打造了优质的科创学习环境。韬奋基金会捐赠的价值600万元的人工智能实验校项目,包含平板电脑、机器人、以及三年的教学资源,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
全域建“基座”,夯实硬件支撑
按照“中心校辐射带动、片区校互联共享”的思路,旬邑县建成县域AI教育云平台。该平台具备强大功能,拥有丰富的课程资源库,涵盖人工智能基础理论、编程实践、机器人创意搭建等多种课程。同时,在12个镇办建设“1+2+N”人工智能教育基地,每个基地包含1个人工智能教育实验校、2个科创类教室和N个体验角。以旬邑中学为例,其沉浸式实验教室配备了先进的虚拟现实设备,学生戴上VR眼镜,仿佛置身于虚拟世界,直观地学习地理、生物等知识,提高学习兴趣和效果。
分层育“火种”,激活教育生态
建立“专家驻点+种子教师+校本课程”培养体系。邀请专家培训团队开展教师工作坊,持续培养20名人工智能骨干教师。采用清华大学人工智能教育课程,对教师进行为期三年的系统培训。2025年,计划开发《AI与我的家乡》等乡土化课程,将苹果智能分拣、苹果智能采摘、大棚物联网等本土农业生产中的实际案例融入教学。例如,在讲解人工智能图像识别技术时,以苹果智能分拣为案例,让学生了解如何利用图像识别技术对苹果的大小、色泽、瑕疵等进行分类筛选,既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又增强了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旬邑县人工智能教育取得了多方面的显著成果,实现了从投入建设到收获成效的跨越。全县人工智能实验校课程开课率达100%。除基础课程外,有兴趣特长的学生还可参加机器人社团、编程培训等拓展活动。借助县域AI教育云平台,山区校与城区校实现数字教育资源“零时差”共享。像马栏齐心九年制寄宿学校的学生,以往因地处偏远,教育资源匮乏,与城区学生在知识获取上存在较大差距。如今,他们能和城区学生同步学习人工智能课程,参与线上编程竞赛,极大地缩小了城乡教育差距。在陕西省第23届学生信息素养提升实践活动中,旬邑县太村镇中心小学、旬邑中学、马栏九年制寄宿学校多名学生分别获得一、二、三等奖。旬邑中学的常宇昊同学在第37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荣获一等奖。
(旬邑融媒)
(责编:李璐 审核:韩芳 签发:吕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