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进入

泾阳文史资料第22辑《仲麓之光》完成编印

2022年08月15日 09:25:04 | 来源:咸阳视听网
|

《看咸阳》讯:近日,由政协文史委牵头组织县内外文化学者收集资料、撰写编辑的泾阳政协文史资料第22辑《仲麓之光》完成印制,与广大读者见面。

《仲麓之光》简介

在泾之阳,山有仲山嵯峨之峻,水有郑国白渠之润,古有“天下壮县”之美誉,今有“大地原点”之骄称。在西谷桥川之东,有一座高约五丈的四方土台、一座曾经辉煌的古刹、一座鸟语花香的校园、一座名家云集的画院。这就是十六国时期匈奴征战长安的烽火台,建于盛唐延至明清民国的大安寺,“左联”发起人之一,冯润璋在家乡创立的“仲麓中学”旧址,后为简易师范、石桥中学的校园,八路军129师曾驻扎誓师的校场,陕西昆仑泰恒农业智慧集团的“光彩书画院”基地。高台古刹越千年,文脉赓续八十载。打开这部书,您可以体会这一方水土历史的厚重与文化的璀璨。遥望高台烽火,聆听古刹钟声;追念名流先烈,领略铁师雄风;寄目仲麓之光,品读简师历程;回忆石中岁月,情怀文脉传承。

《仲麓之光》前言

壬寅年盛夏,泾阳文史资料第22辑《仲麓之光》付梓。翻阅这部由知名学者、文化乡贤共同相约,采访撰写、统稿编辑的史料篇章,感慨颇多。

斗转星移,沧海桑田。2200年前,秦代即在泾阳县仲山西谷口凿泾引水,拦坝修筑“郑国渠”,这里自然成为“渠首”灌区,荒野变沃田,旱涝保收成,被誉为“天下粮仓”。水兴百业旺,西谷桥川地域人们生活条件得天独厚、优越无比,秦代以降,郑渠之“乳汁”富甲一方,泾阳也因此受到国内外各界的关注。

枝荣须固本,源远可流长。今逢盛世,国泰民安,应众人之所请,为晓石中之谱系,传民族之精神,县政协文史委趁势借力,倡议、引导社会民间团体和个人之力,搜集县域内仲山、嵯峨两座山,泾河、冶峪两条河和泾野大地发生的水利农耕、商贾经济、文化教育、宗教信仰、贤才俊杰、红色故事等人文史话,使得这些已被淡忘的史话枝叶泛绿,迎面飞扬。

这部35万字的文史资料,记录了西谷桥川的一座黄土高台上,从东晋十六国征战长安的烽火台,到元明清时期的大安寺院,以及大革命、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的历史烟云。高台故地从1942年一批革命志士合力创办的仲麓中学,新中国成立前的县立简易师范学校,解放后于1949年成立的县立石桥中学至2006年,教育文脉于此绵延65载。编者以纪实笔法,朴素感情,翔实记录,书写了高台访古、近代风云、红色仲麓、县立简师、石中岁月和校园风采,最后以文脉承继收笔,全书气韵贯通,一气呵成。

《仲麓之光》不仅是石中乃至泾阳百年来先进思想和革命精神的浓缩,也是文化与智慧的继承和延续,更是贤达人士风骨与魂魄的砥砺和升华,定能起到追思先贤、启迪当代、激励后人的巨大作用。 

西谷桥川的一处学堂,呈现国家民族的风云激荡;桥川地区的一群仁人志士,镌刻着先辈创业之艰辛。遥想当年,他们艰苦卓绝、发奋殷勤、开基立业,其百折不挠之精神是我辈今日根本无法想象的。编辑《仲麓之光》,其目的在于连石中师生之情,绵各界之绪,如水之源,若木之根。更在于启发激励我们赓续光荣传统,传承红色基因,擦亮政治底色,忠诚干净担当。

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政协文史工作更是在文化资源挖掘整理、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中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传血脉之力,承精神之魂。

泾阳县人文历史悠久,历届领导都非常重视文化教育事业。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政协泾阳县文史资料已有21辑(约800万字)精选集萃出版,完善了泾阳史志文化,起到了补缺遗漏的作用。诚恳希望广大地方贤达志士,一如既往发挥自己的生活积累优势,以“立足家山唱大风,饱蘸泾水写春秋”的文化创作精神,写出新时代泾阳新篇章。

值此《仲麓之光》付梓之际,抚今追昔,万千心声,愿与诸君共勉!(泾阳县政协主席  刘海燕

(来源:泾阳县政协文史办)

(责任编辑:张优美  审核签发:奇志)


热点新闻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