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咸阳》讯:走进彬州市文化馆非遗展厅,彬县灯山会的实景展示映入眼帘。沙盘上修建的灯山崖面、庙宇和灯窝,地面上栩栩如生的泥人塑像和图文结合的生活场景活态展示了彬县灯山会这一非遗项目,给人一种真实逛了一场灯山庙会的生动体验。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彬县灯山会,是彬州市元宵节民间的传统庙会。每年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期间,在彬州市城关镇水帘村的花果山举行。元宵之夜,当地居民组成灯山会,按照独有的传统礼仪程式和仪轨,点燃放置在露天崖面石穴中的清油瓷灯千余盏,远远望去,灿若群星,自东向西依次组成寺院、雷峰塔、北斗七星、轿顶、牌楼等图案。夜幕之下,整个山咀一片通明,形成独特的原始霓虹灯景观,当地俗称“点灯山”。
据明代《邠州志》记载,灯山会在唐代贞观年间已经兴盛,明代在原有灯山基础上整修扩建,形成今天的规模,明清当地民间形成孙悟空崇拜活动。灯山会自古具有稳定的灯山会组织,按照村民居住顺序轮流委托,村民群体参与,千百年来代代相传,直至解放以后。文革期间灯山会活动遭到中断,从1980年开始重新恢复。会期山下有秦腔戏班唱戏,群众在财神、药王、送子观音、大圣神位等处上香祭祀,贡献灯油及钱物,民间巫神唱歌跳舞助兴。
彬县灯山会是民族传统元宵节庆当中独特的灯会形式, 是民间最具有创造性的节庆文化样式。 2014年11月11日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彬县灯山会是第四批国家级非遗项目,前期保护主要在点灯山程式及灯山会的组织上,近年来在重视传承培训的基础上,2018年逐渐恢复了传统庙会整体内容,使中断多年的唱戏及商品集市等项目重新延续,并对风化脱落严重的灯山崖面灯窝进行修复。同时对点灯人的取暖和生活用品进行了全面改善,并建立点灯人生活补助机制,对点灯用的木梯、架板、绳索及点灯用具都进行了更换和添置,消除了安全隐患,有效保障灯山会顺利传承。
2018年8月,按照国务院关于乡村振兴计划的有关文件精神,对灯山所处的水帘村广场、街道进行设计规划并立项,计划五年时间建成广场、非遗展馆、传习所、仿古民俗街道为一体的非遗特色旅游小镇,进一步提升国家级非遗项目的保护。
(咸阳广电全媒体记者 高启红 张智斌 报道)
(责任编辑:黄莎 审核签发:韩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