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咸阳》讯:在彬州,有一位70多岁的民间根雕艺人杨宏哲,30多年来坚持根雕,已创作出成百上千件精美的雕刻艺术品。
记者走进杨宏哲家中,此起彼伏的钻木声便抢先传进耳朵,杨宏哲正倚着阳光聚精会神地琢磨一枝树根,角磨机所到之处,木屑飞溅,他用自己粗糙的大手细细地抚摸着树枝的纹理,小心翼翼地雕刻,不一会儿,栩栩如生的龙鳞便跃然呈现。
根雕是让枯木逢春的艺术,是让死去的树木以另一种形态延续生命。根雕的美,七分靠天成,三分靠雕琢,工蕴于材,贴近原生态,便算好的根雕。一块木头拿到手,杨宏哲会反复端详,根据木头形状、颜色和纹理等来构思、雕刻。
虽说一件好的根雕作品后天的雕琢只占三成,但是完成一件根雕作品,需要经过诸多工序,每道工序都环环相扣,任何地方出现问题,都可能破坏作品的整体性,所以说即便是那三成的功夫也不是件容易的事儿。杨宏哲指着一块木头告诉记者,这是几百年的一颗柿子树,被雷击了,他就把这个皮进行抛光,整理了有20多天,把各缝隙用刮刀刮成,想看看这个东西到底能做个啥。一根根枯木桩经他的巧手雕琢,最后变成了活灵活现的作品。
杨宏哲说,他的根雕之路起于40多年前,一次给牛割草时刨出来一个树根,外观像极了一只鸟,他就反复推敲和琢磨,将这只似鸟非鸟的“枯木”鼓弄成了一只展翅飞翔的“鸽子”,从那以后,将“枯木根”变成“艺术品”的想法就在他的脑子里萌生了。如今入行40多年,作品成百上千,名气也大了,经常有根雕爱好者慕名前来拜访求教。
每每提及师傅,徒弟杨胜利都倍感骄傲。杨胜利说,他师傅特别精益求精,在教的过程中,他跟着师傅学下了不少东西。
“弃浮华,去藻饰”,根雕本就是个手艺活儿,轻重缓急,全凭拿捏,需要手艺人高度投入耐心和精力。从热爱,到把热爱变成一件件作品,需要日复一日的坚持。杨宏哲希望有更多年轻人关注根雕这门民间手艺,他也希望有年轻人把这门手艺传承下去。
(《看咸阳》通讯员 陶丹 李乐)
(责任编辑:黄莎 审核签发:蜀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