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进入

“三秦古韵——三原城隍庙” 藏匿在关中大地上的祈福圣地

2023年09月09日 15:24:01 | 来源:咸阳市广播电视台
|

图片

人们总是在生的时候害怕死亡,于是人们都会去思考死亡。在中国古代文化发展当中,就衍生出来主管一座城另一面的神,那便是城隍神。是中国民间信仰中普遍崇祀的重要神祇之一。生而正直者死后为神,这是古人对生命的敬畏,所以城隍之神大多由有功于地方民众的名臣英雄充当,继续守护着一方土地。

三原城隍庙,位于陕西三原县东渠岸街,始建于明洪武八年(1375年),永乐至清咸丰年间曾多次增建、修葺,距今有600多年历史,坐北朝南,占地面积约1.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5350平方米。沿中轴线自南而北依次为砖雕影壁、庙前木牌楼、庙门、前院木牌楼、石牌楼、戏楼、中院木牌楼、拜殿、大殿、无梁门(垂花门)、明禋亭、寝宫;两侧对称排列盘龙铁幡杆1对、石狮1对、东西碑廊、东西廊庑、钟楼、鼓楼、东西配殿等,计有房舍115间。

大殿和拜殿呈“勾连搭”形式,拜殿歇山券棚顶,似为清代所加。钟楼、鼓楼重檐歇山十字脊,造型挺秀,脊饰华美,斗栱疏朗。影壁为水磨砖砌,正中砖雕“鲤鱼跳龙门”图案。东西碑廊嵌有摹刻岳飞书诸葛亮《前出师表》《后出师表》碣石40方。整座庙宇院落重重,呈纵深布局。为陕西省现存最完整的城隍庙古建筑群。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规模庞大,建筑堂皇,包括各种楼、殿、廊、亭等40多座,结构严谨、肃穆壮观,在全国城隍庙中首屈一指。《那年花开月正圆》等多部影视剧曾在此拍摄。

戏楼

戏楼位于中院南端,建于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二层结构,通面阔五间23.2米,进深四间13.8米,高15.9米。南为重檐歇山顶,北为单檐歇山顶,屋面覆琉璃瓦,有脊饰。楼内由10 根金柱承托,雀替、梁枋均有“苍龙戏鳌”等木雕图案。底层辟中门和侧门3个;上层设戏台,面阔5米,进深4.5米;戏台两边各有妆屋一间。

大殿

大殿建于明洪武八年(1375)。立于1.2 米高的台基上,前有48 平方米的石砌月台。殿身面阔五间23.2米,进深四间18.9米,通高15米;单檐歇山琉璃瓦顶,透花脊,饰吻兽。构架为五架梁,彻上明造,太平梁上仍用驼峰、叉手。檐下施斗栱与旋子彩画,斗栱为五踩双下昂,平身科二攒;后檐平身科耍头刻作卷草、“三福云”式样,歇山转角为抹角梁与顺扒梁并用,均具早期建筑的做法特征。

寝宫

寝宫始建于明成化二十一年(1485)。为二层楼阁,通柱结构。面阔五间18.2米, 进深四间14.2米,通高18米;重檐三滴水歇山顶,覆琉璃瓦,梁架为彻上明造。底层周围廊;各层檐下施五踩双昂或单昂斗栱,明间平身科两攒,次间一攒,布局疏朗。

石牌坊

据庙内碑石记载,三原城隍庙历明清两朝增修扩建14次,其中大规模维修8次。特别是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维修后,历经风雨侵蚀,殿宇残损较甚。咸丰二年(1852),当时的三原北城望族、已故清内阁中书李锡龄夫人刘恭人捐白银4万余两,全面整修庙内建筑,油漆彩绘,重塑神像。维修工程用工3万多个,木材数百立方,于咸丰四年(1854)八月竣工。为表彰刘恭人义举,用余资在庙门前铸成一对13米高、10余吨重的铁幡杆。

中国的庙宇总给人一种庄严感,让来此看到的人都不由自主地生出敬畏之心,这种庄严感除了因为建筑规模之大、制式级别之高,还在于装饰上的种种心理暗示,例如大字牌匾、例如威武的狮子雕塑、例如庄重肃穆的色调等等,它们都是构成完整空间的元素。

三原城隍庙依旧继承关中院落狭长而幽深的风格,以均衡对称的正统方式把楼、殿、廊、庑亭等四十多个单座建筑,按主次布局在纵横轴线上,让人一眼望不到尽头。全部建筑以黄边绿琉璃盖顶、雕梁画栋、结构严谨、肃穆壮观。真是“殚土木之功、穷造形之巧”,完美体现了中国建筑的中正大气之美。

三原城隍庙对于我们的意义还是在于敬畏,对于文化、空间、建筑,也有更多的影响和思索,都在无限地延展着,思索就有很多意义!

(文章来源:咸阳文旅)

(责任编辑:黄莎 审核签发:蜀秦)

热点新闻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