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进入

【我所经历的扶贫故事之一百零三】张劲松:昔日贫困户 今日领头雁

2020年10月28日 17:05:55 | 来源:咸阳视听网
|

经过长期的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脱贫攻坚也进入啃硬骨头的关键时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打赢这场脱贫攻坚战,就要着力激发贫困群众自我发展的内生动力”。

但在我们现实的脱贫工作中却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主要是自然条件差、经济基础弱,贫困人口又以残疾人、孤寡老人、长期患病者等一些“无业可扶、无力脱贫”的人口及缺文化、缺技术的群众居多,脱贫成本更高、难度更大。特别是部分群众不仅物质贫乏,而且精神贫困,“靠着墙跟晒太阳,等着政府送小康”;出门嫌远、打工怕累、发展怕赔。精神的贫困不仅是脱贫路上的“绊脚石”,而且严重影响着社会风气。     

然而在我们的身边,也有这样一群人,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了脱贫致富的梦想,庄头镇仪空村的村民张劲松就是一位这样的身残志坚的脱贫模范。    

今年48岁的张劲松从小患有强直性脊柱炎,因当时家里没有钱医治,导致下肢瘫痪,右眼失明。为了生计,他先后做过补鞋匠,卖过饲料,生活困难,意志消沉的他,日子也过得没有心劲。2015年他被确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当扶贫干部入户了解情况的时候,他也不怎么配合,甚至连推带掀往外撵,心想着“我就这个样领着低保金过一天算一天吧”。驻村工作队并没有因此而放弃,经过多次的家庭走访、思想交流,终于让他重新树立起了生活的信心和致富的勇气。仪空村南邻渭河,张劲松结合自身实际,拿出了所有的积蓄,还利用5万元扶贫贴息贷款,尝试着在沿渭滩地上发展蔬菜种植和农业观光采摘业。他租了几十亩地,发展了10亩油桃,还尝试着种了7亩秋葵,还有十几亩的苗木栽培。但想归想,干归干,事情并非一帆风顺,由于技术、资金、管护不到位等问题,初次尝试秋葵种植,以失败告终。经历创业的失败,他的生活都成了问题,周围的人都劝他放弃。“难道我真的就是大家眼中的废人?”不服输的他,无数个夜里,辗转反侧夜不能寐。在扶贫干部的鼓励和支持下,他重拾信心,克服行动不便的困难,2015年的11月他参加了当年的农高会。在展位前学技术、在会场听专家授课,并结识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杂果专家张志成。在张教授的指导帮助下,张劲松在杨凌买到了优质的水果秋葵种子。这次他总结上次失败的教训,为了学技术,不知多少次拿着种植过程中出现的病虫害标本,到杨凌请教专家教授,他还多次自己出资参加技术培训。不但学到了种植本领,并结识了多位种植专家。几位专家被他身残志坚的精神感动,定期轮流去帮他现场指导解决问题。2016年,他种植的7亩水果秋葵大获成功,仅此一项就收入七万多元。在扶贫干部的帮助下,2017年张劲松再次贷款5万元,扩大种植规模,他流转了附近村民的120亩撂荒地,发展蔬菜种植观光采摘园,共种植30亩水果秋葵、40亩花卉苗木、50亩蟠桃,还吸纳了10多个劳动力务工。科学的种植方法,为张劲松带来了可观收益。使他一举摘掉了贫困的帽子,并向镇政府递交了脱贫申请。2018年张劲松的水果秋葵收入30多万元;40亩花卉苗木也在第一书记郭瑞的牵线搭桥下,被四川一家苗木企业全部订购;而蟠桃也在去年迎来丰收季。

昔日的贫困户,今日的致富领头雁,如今的他成立了“劲松专业果蔬合作社”,并将6户贫困户吸纳入社,一起发展秋葵种植。他请了专家作为合作社的技术顾问,规范了经营管理,希望用自己的经验和技术带领这些贫困户一起走上脱贫致富的道路。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在脱贫奔小康的道路上,让我们携手并肩,走向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新时代。

(《看咸阳》通讯员  杨静敏)

热点新闻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