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进入

【我所经历的扶贫故事之八十五】王明录:敢想敢干带领群众走向致富之路

2020年10月20日 10:50:16 | 来源:咸阳视听网
|

四月的乾州大地处处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走进中国秦椒产业标准化种植基地项目所在的乾县吴村,可以看到这里道路通每户,新宅连成片,树木排成行。村民们更是家家有果园,户户有稳定收入。这喜人景象的背后,记录了村党支部书记王明录带领群众奋斗的艰辛历程。

20世纪80年代初,不满30岁的王明录离开了沟壑纵横、土地贫瘠的老家吴村,外出经商。1989年,他在西安创办了唐华锅炉机电设备有限公司,担任董事长兼总经理,公司产品畅销全国。他全家人的户口也从农村迁出,成了令人羡慕的“城里人”。

2008年,当王明录得知老家的乡亲们还在贫困线上挣扎,集体的事没人管,村组干部无人当时,他毅然选择回到了吴村。对此很多人不理解,但王明录坦言:“吴村是生我养我的地方,人不能忘本。”这一年,王明录参加村干部选举大会,当选为吴村村委会主任。此后的村两委两次换届,他都连任吴村党支部书记。

“我一定会带领大家让吴村改头换面。”秉承这样的诺言,多年来,王明录事事率先垂范,将村干部、村民拧成一股绳,从解决群众最关心的用水难问题入手,大力整治全村环境卫生,统一规划实施移民搬迁工程,完善基础设施,多途径发展致富产业,为吴村按下了美丽乡村建设的“启动键”。

为了让乡亲们有个“安乐窝”,王明录从旧村改造上突破,让居住在破窑洞和旧屋舍的群众实施移民搬迁。可移民搬迁资金从哪儿来?往哪儿搬?用地怎么落实?面对这些问题,王明录斩钉截铁地回答:“资金,上级有‘三告别’项目的支持,我来跑;搬迁用地,我来联系政府相关部门落实。”他一边发动群众先干起来,用行动争取政府支持,一边联系落实移民搬迁用地。当时很多群众资金周转有困难,王明录就开着自己的车为群众买建材。由于家人都在西安,王明录顿顿吃方便面,从不给乡亲们添麻烦。两年时间,吴村旧村改造拆除31户,移民搬迁195户,昔日破旧的屋舍不见了,破窑洞没人住了,乡亲们住进宽敞明亮的新房。

“群众有新房,但没有产业,日子照样穷。”王明录建议平整土地,引水上塬,发展产业。他带头出工,任务划分到户,男女老少齐上阵。乾县县委、县政府得知后,及时把水土保持项目点移到吴村。历经两年,吴村原来的“三沟五梁两胡同”整修成“两沟无梁没胡同”。

紧接着,王明录又争取政府资金打深水井两眼,修建一、二级抽水站,建成了高位水池,旱地变成了滴水灌溉的水浇地。在发动群众改变传统种植结构、发展果树种植中,群众心里没底,总怕赔钱。于是,王明录挨家挨户动员:“你们放心大胆栽树,有困难我来解决,挣了是你们的,赔了算我的。”一席话给群众吃了“定心丸”。

一次外出参观,王明录看到种植1亩核桃树能挣1万多元,感到这是值得推广的好项目。为了打消乡亲们的顾虑,他动员亲属栽种核桃树,又联系县林业局把核桃育苗基地项目放到吴村。不到两年,全村核桃树种植面积达到800多亩。此后,王明录还发动群众改良果树种植结构,统一引进优良品种。目前,全村已经形成了核桃、双矮苹果、花椒、广杏等产业规模,果树面积突破2000亩。2017年,吴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068元,比2008年增长了10倍。

十年发展,关键在人。勇挑“大梁”的王明录,不满足于守成,积极寻找适合本村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经多次外出考察集体协商后,决心带领吴村建设现代农业科技博览园,再次按下了乡村振兴的“加速键”。

2019年2月19日,中国秦椒产业标准化种植基地项目座谈会在乾县召开。这标志着由陕西焦宏农业发展有限公司、韩国三友通商株式会社、山东大林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等多方投资2.5亿元建设的中国秦椒产业标准化种植基地项目在乾县吴村落地。该项目建成后,将通过基地驱动,形成带动效应,与当地农民建立起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在服务农业农村发展、脱贫攻坚等方面发挥作用。

曾经落后的小村庄,在王明录的带领下成为远近闻名的“明星村”。王明录也被陕西省脱贫攻坚领导小组授予脱贫攻坚优秀村干部称号。

(《看咸阳》通讯员 陈占地)

热点新闻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