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进入

【我所经历的扶贫故事之二十五】崔海涛:中行人的长武情

2020年09月21日 12:09:31 | 来源:咸阳视听网
|

从锦绣繁华的京畿之地到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从宽敞明亮的办公室到偏僻落后的小山村,一年多来,崔海涛这位北京小伙子、这位中国银行的“金领”用一腔热血在马成寺这片土地上写下了壮丽的诗行,他的名子将被这里的人们永远铭记。

2018年12月,中国银行选派干部到咸阳开展定点扶贫工作,崔海涛踊跃报名,主动申请来到咸阳市最偏远的长武县巨家镇马成寺深度贫困村任“第一书记”。这一年的冬天非常寒冷,很多路面都结了冰,崔海涛自己开车从北京一路向西,翻越千山万水,风尘仆仆地来到马成寺村。

说实话,看惯了都市里高楼林立、车水马龙的他,初来这里时真的很不习惯,面对这个陌生、荒凉又贫脊的小山村,他的心里充满了对家人的无限思念。

既来之则安之。看着这里朴实善良的乡民,见到这些天真无邪的孩子,崔海涛克服生活上的各种困难,决心在这里大干一场,让他们过上幸福美好的新生活。

崔海涛:“我们中国银行在咸阳北四县定点扶贫三个深度扶贫村,马成寺就是其中一个,我一定用好用足各项帮扶资源,带领这里的贫困群众脱贫致富。”

马成寺村位于长武县河滩地带,水源充足,适合发展大棚蔬菜,也很适宜菌类生长。他找准村里的这一发展优势,募集到中国银行无偿援建资金49.98万元,为马成寺村村集体回购设施大棚53个,加上县、乡扶贫资金援建的100余个大棚,建成马成寺村设施农业大棚基地。通过引进专业的种植团队,村内的食用菌和蔬菜种植产业逐步走上了正轨,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了,每年村合作社可获得大棚租赁收入近10万元。”同时,这里用工需求量大,每年用工约1400人次,村民不出远门就可以在家门口实现就业。

今年6月底,马成寺村培育的70余亩大球盖菇喜获丰收,看到深山里种出了致富菇,村民们高兴地心里乐开了花。

据了解,他们除了销售鲜菇,还打算对其进行烘干和盐渍处理,产业链延长后,效益会更好,用工量也会更大。

与此同时,崔海涛还带领群众发展电子商务,让村里的农副产品卖到全国各地。

看着马成寺群众房前屋后、漫山遍野的柿子树崔海涛又发现了一个致富之道。马成寺的柿子品质不错,但是却不成规模、销路不好、价格较低,所以群众从没想过要靠柿子增收,长久以来任其自生自落。

崔海涛进行一番市场调查后,认为必须对柿子进行深加工,提高产品的质量和品相才能卖个好价钱。于是,崔海涛自掏腰包和驻村干部一起挨家挨户上门收柿子,先试制的500公斤柿饼品质不错,深受消费者的喜爱。随后,他牵头从渭南市富平县引进800株柿子树苗,扩大种植规模,改善和丰富柿子品种,并邀请相关企业、高校的技术人员和专家来村上现场指导。经过实地考察,专家们认为马成寺村生产的柿子更适合加工柿子醋,这样就可以把柿子产业链条给延长了。

在崔海涛的策划推动下,马成寺村柿饼、柿子醋加工厂建设方案已正式获批,并成为马成寺村今年产业发展的重点工程和头等大事。中国银行也为该厂批复了无偿援建资金241万元,解决了工厂建设资金的难题。工厂建成投产后,每年不仅可加工300吨柿饼、柿子醋,为村集体经济创造近15万元收益,为本村及周边村子提供近数十个工作岗位。

为了改善村里的基础设施建设,崔海涛先后争揽了巨路塬区集中供水水源工程建设、乡风文明中心建设、设施农业大棚扶贫、柿子加工厂建设、巨家镇易地移民搬迁安置小区空气源热泵模块机组取暖、便民爱心磨坊采购、乡风文明中心卫生厕所改造等7个涉及马成寺村的中国银行无偿援助项目,累计金额约1150万元,项目数量及金额均列咸阳市“北四县”贫困村之首,切实推动中国银行在马成寺村定点扶贫工作上水平、上台阶、上格局。

不畏山海,为你而来。经过一年多的倾心帮扶,马成寺深度贫困村发生了美丽的嬗变,如今这里已是一座环境优美、交通便利、设施齐全的新农村,群众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周末还有城里人来这里游玩。

大家都说,"海涛是个好小伙,他让我们过上了好日子。”

近期,崔海涛的扶贫事迹先后被《陕西日报》、中国银行网站报道,引起许多人的关注。

他说:在马成寺的日子,让我得到了成长与历炼,为自己以后的工作积累了丰富的基层经验,我将继续发挥中行人的奉献精神,为群众们办实事、办好事,与这里的人们共同实现全面小康的梦想!”

(《看咸阳》通讯员 白署红)

热点新闻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