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进入

【非凡十年】陕西:用民生“温度”标注幸福“刻度”

2022年08月23日 09:45:22 | 来源:咸阳视听网
|

低保金又上调了,临时救助可以在网上申请了,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养老服务了……一件件温馨可触的民生实事,让人们感到温暖和舒心。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各项民政事业累计投入1261.2亿元,惠及970多万群众,一幅幅民生幸福“新画卷”跃然眼前。

兜底保障网更牢更密

“多亏了党的好政策和好干部,解决了我们老两口的后顾之忧。”8月8日,在延安市甘泉县劳山乡芦庄村,72岁的邵喜财紧紧握住劳山乡社会保障服务站站长任延新的手激动地说。

邵喜财口中的“忧”是指其三儿子邵丙峰。现年32岁的邵丙峰患有小儿麻痹,平日里的生活起居全靠父母照顾。去年,邵丙峰又因为长时间卧病在床突发精神疾病。每当想到儿子以后的生活,邵喜财和老伴就不由得忧心忡忡:哪一天照顾不动儿子或者撒手人寰了,只有低保金的儿子该怎么办?

就在老两口愁眉深锁之际,劳山乡芦庄村快速响应服务队了解到邵喜财家的实际困难,向劳山乡民政站进行了反馈。劳山乡民政站对邵喜财家及时给予了5000元的临时救助。今年2月,甘泉县民政局又根据救助政策将邵丙峰纳入特困人员救助供养范围,解决了其长期供养问题。邵喜财和老伴的眉头重新舒展开来。

除了健全完善分层分类救助制度,延安市民政系统还加强与其他部门的信息联动,主动监测发现问题。今年4月,一条医保反馈数据引起了甘泉县道镇社会保障服务站站长周延娜的注意:道镇道镇村村民拓新民患有结肠癌,手术已经花去6万多元,其家庭收入以种地为主,后续拓新民还需要多次化疗。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周延娜立即入户调查,并通过民政“e救助”,及时为拓新民一家3口办理了低保手续。

“没想到民政干部会主动上门帮我解决困难。纳入低保范围以后,我自己承担的化疗费用少了一半,每个月还能领取低保金,感觉肩头的重担一下子减轻了。”拓新民感慨地说。

邵喜财和拓新民的感受折射出陕西省对困难群众救助帮扶的力度和温度。

——兜底保障更加有力。陕西省连续多年提高城乡低保标准。城市低保标准从2012年的每人每月363元,提高到如今每人每月652元;农村低保平均保障标准从2012年每人每年2008元,提高到如今每人每年5358元,更好地保障了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

——社会救助水平稳步提升。构建低保、特困群体和低保边缘户、支出型困难群体以及其他遭遇突发情形的困难群众三个救助圈;不断拓展救助制度覆盖范围;建成动态监测信息平台,在村(社区)建立“急难问题快速响应服务队”,变“人找政策”为“政策找人”;探索“物质+服务”的综合救助方式,为困难群众提供更便捷、更高效的服务。

一项项政策、一串串数字,见证了陕西省社会救助工作不断前行的步伐。覆盖全面、分层分类、综合高效的社会救助格局正在形成,将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兜底保障网织得更密、编得更牢。

多元养老托起幸福“夕阳红”

虽然没有一张床位,西安市莲湖区的一家养老院却为辖区近万名老人提供了护理、家政、就医等多项一对一个性化服务,大大缓解了辖区老年人的居家养老难题。那么,他们是如何做到的?8月16日,记者走进西安市莲湖区虚拟养老院一探究竟。

“赵奶奶,您这会儿身体不舒服吗?我们联系卫生院大夫现在去您家可以吗?”在莲湖区虚拟养老院呼叫监控中心,电话铃声此起彼伏。呼叫监控中心的大屏幕上有一张电子地图,地图上每个小圆点代表一位老人的实时位置,并注明了老人的姓名。一旦电话铃声响起,大屏幕就会切换到对应位置的老人家里,是需要送餐、护理,还是有突发情况,在屏幕上一目了然。

“除了对接合作商户满足老人的各种需求外,我们的工作人员每天还会给老人拨打关爱电话,了解老人的需求和身体状况。同时,我们还有一批奔波在一线的外勤人员,每天会对辖区的独居老人、空巢老人、特困老人进行上门探访。”莲湖区虚拟养老院办公室主任杨晋告诉记者。

莲湖区虚拟养老院由莲湖区民政局联合金宝美养老服务中心打造,已初步形成了“一刻钟养老服务圈”,帮助辖区老人实现智慧化居家养老。目前,莲湖区已经有14余万名老人在这家“虚拟养老院”注册。

莲湖区虚拟养老院是陕西省解决居家养老难题的有益探索。

10年来,陕西省大力发展“养老+”新业态,让老年人享有“身边、床边、周边”的养老服务,过上安心、静心、舒心的晚年生活。

截至2021年年底,全省有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774万人。面对银发浪潮,陕西省建成各类养老机构及服务设施1.65万个、床位总数30.5万张,农村互助幸福院覆盖82%的行政村,日间照料中心覆盖70.49%的城市社区;“一刻钟养老服务圈”“时间银行”“老年餐车”“养老驿站”等一批养老服务探索创新方兴未艾……一系列举措为城乡老年人托起稳稳的幸福。

“微幸福”改善“大民生”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陕西省坚持把一件件民生小事当作“头等大事”来办,以“小切口”办好“天大事”,以“微幸福”改善“大民生”。

——护苗成长。陕西省在全国率先出台孤儿大学生资助政策和孤儿保障政策。省政府成立了由常务副省长任组长的未成年人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全省市、县(区)均已建立未成年人保护机制。此外,陕西省还不断加强对困境儿童的关爱保护,形成了县有儿童审管员、镇街有儿童督导员、村居有儿童主任的“三级保护网络”。

——逝有所安。10年间,陕西省累计投入中央和省级资金近7.3亿元用于完善殡葬基础设施,全省城市公益性公墓覆盖率75.5%,殡仪馆覆盖率86%。惠民殡葬政策实现全覆盖,惠及5万余名困难群众。

——跨省通办。涉外婚姻登记窗口在全国首家实现人脸识别、西安市成为国务院批复同意的第一批婚姻登记“跨省通办”试点……一项项惠民举措反映了陕西省婚姻登记信息化、智能化的进程。

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陕西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顺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待,扎实做好各类民生保障工作,把一份份“民生清单”变成“幸福清单”,让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

(陕西日报)

(责任编辑:李璐  审核签发:苏刚)


热点新闻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