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进入

一切为了人民 ——咸阳市脱贫攻坚与民生改善综述

2021年04月12日 10:46:35 | 来源:咸阳视听网
|

咸阳北部与黄土高原相接,沟壑纵横,树林茂密。回望历史的长河,这片土地的底色是红色。当年,青年习仲勋在这里从事兵运工作,播撒下革命的火种。红色名曲《军民大生产》就在这里诞生,唱红陕甘宁边区,唱响全国。

“十三五”收官,“十四五”开局,咸阳大地正在旧貌换新颜:13.29万户46.54万名贫困人口全部脱贫,25万余名贫困劳动力全部实现就业,教师和贫困学生“一对一”帮扶实现全覆盖。全面小康路上不落一人。

企业带动 特色产业欣欣向荣

3月31日,陕西日报“走红色路 铸党报魂”全媒体采访活动采访团来到位于咸阳市长武县亭口镇二厂村的毛驴扶贫产业园。园区里,脱贫户王军军在给驴喂草添水。

“我家里穷,高中毕业后就在家务农,日子一直没个起色。”王军军回忆起生活的变化,有些感慨,“好在有陕西鑫响驴业有限公司来我们村帮扶,我才能在公司入股分红,还成了饲养员,学了不少养殖知识,日子也越来越好了。”

去年11月12日,在贵州毕节市织金县召开的全国“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现场交流会上,来自咸阳的陕西鑫响驴业有限公司被评为“先进民营企业”。从2016年至今,陕西鑫响驴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李鑫一直与二厂村紧密联系。“‘带动一方经济,富裕一方百姓’是我们公司一直以来的发展思路。”李鑫说,“企业发展离不开社会,更不能忘记回馈社会。”

近年来,二厂村通过招商建成集养殖、屠宰、加工、餐饮、销售、科研、饲草种植为一体的全产业链龙头企业,带动当地经济迅速发展。

123个扶贫产业基地、286个龙头企业、90个扶贫车间,创造了许多就业岗位,带动了当地产业发展,“剜”走了贫困群众的“穷根”。

融合发展 助力乡村振兴

20世纪五六十年代,袁家村土地瘠薄,干旱少雨,资源匮乏,是礼泉县有名的“烂杆村”。当地群众有顺口溜说:“点灯没油,耕地没牛,干活选不出个头儿。”

如今,复古的建筑美轮美奂,如织的游人流连其间,传统小吃的美味在空气里弥漫,农民生活多姿多彩……融合发展带火了袁家村。袁家村每年吸引了大量游客,并且汇集1000多个创客投资开店,吸纳3000多人就业,带动周边2万多名农民增收。卖土特产、开特色餐馆……通过各种方式,本村62户286个村民人均年收入超过10万元。近年来,袁家村开始走出去,除了在陕西开设16家城市店,还在青海、山西、河南等地建设了袁家村民俗体验景区。“袁家村”的招牌,挂在了很多大城市的闹市区。

从籍籍无名的“烂杆村”成长为享誉全国的“关中民俗第一村”。袁家村的成功,让人们看到了农村的潜力,也打开了发展农村经济的思路。在“十四五”开局之年,咸阳市将扶贫产业全面融入区域特色主导产业,着力发展壮大特色主导产业和优势小众产业,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延伸产业链,提升附加值,着力增强产业发展的持续性和稳定性,力争打造更多的“袁家村”。

发展为民 做实民生工程

3月25日上午,20多名来自永寿县店头镇益海嘉里小学的学生,手拿笔记本走进了咸阳市民文化中心的科学技术馆、城市规划馆、图书馆,开始了一次文化科技之旅。

在科学技术馆的一二层展厅里,孩子们在讲解员的带领下,亲身体验了“音乐花园”“水世界”“身临其境”等多个科技感、趣味感十足的展品。他们挥一挥手,美妙的音乐便传入耳中;大喊一声,一股水柱便喷射而出;戴上VR眼镜,来一次虚拟体验……

“我们希望孩子们能够在这里多体验、多学习,开阔自己的视野。”随行义工王璐说,随着社会的发展,素质教育越来越受重视。

去年11月,咸阳市广泛征集教育供给、医疗事业、就业增收、社会保障、居住条件、环境质量、文化生活等重点领域的民生项目建设意见。今年1月,咸阳市146个项目集中开工,其中基础设施项目15个,总投资8.83亿元,年度计划投资6.83亿元;社会事业和民生保障项目18个,总投资43亿元,年度计划投资15.72亿元。

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民生项目落地的“咸阳速度”,是咸阳对群众呼声的有力回应。今年,咸阳市将继续全力保障和改善民生,聚焦助推“千村万户”提能增收、持续优化生态环境、做好全运文化惠民工作、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等方面,持续办好30件惠民便民实事,让人民群众生活越来越好。

(文章来源:陕西日报)

(责任编辑:官海之 审核签发:苏刚)

热点新闻

    查看更多